贝嘉网配资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
本文转自:大众日报
□吴雪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(2022年版)》指出,课程设置要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、情感、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,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,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。做好小初数学衔接教学,要在学习内容、学习方法、素养要求等方面保持连续性,可以通过开展中小衔接活动、掌握小初数学内在联系、侧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、引导养成解题规范习惯等途径,帮助学生顺利跨过“小初衔接”这道坎。
小初数学衔接的必要性
数学作为各门科学的重要基础,无论在中考还是高考中都是拉开学生之间分数差距的主要科目。初中数学既是小学数学的延伸,又是高中数学的基石,还是生活与未来的发展基础,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。
调查显示,90%以上的小学生升入初中后,便被代数、几何所“难住”,40%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,30%以上的学生表示难度大,20%的学生认为跟不上老师的节奏,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,失去学习信心。可见,做好小初数学衔接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、改善学生学习心理、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节奏,具有重要意义。
小初数学衔接教学困境
一是学习环境的改变。根据每个地区中小学校配备比例,小学的数量明显高于初中,大多数小学生就近入学。就读初中后,因为学校数量较少,片区内的学生将集中到一所初中,有部分学生就会来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就读,因对学校环境、教学节奏、教师、同学都比较陌生,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。
二是学习内容的差异。相较于初中,小学数学内容比较简单,主要内容为数、数与数之间的关系;各种量与计量的方法;各种基本运算、基本的数量关系;简单的周长、面积与体积计算。而初中数学难度升级,增加了平面几何、方程式解题以及一二次函数等内容,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。由于学习内容的改变,学习方法欠佳且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的学生,就会出现知识掌握不牢、不能灵活应用、成绩下滑的情况。
三是教学方式的差异。由于小学数学内容简单,偏向形象思维,教师常常借助道具或视频,直观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点,或者学生采用自主探究、合作交流等途径,学习新内容或巩固所学知识,经验与记忆的知识占比较多,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。初中的教学方式则完全不同于小学,更注重理性分析、推理式思考。初中教师教学节奏快,往往只熟悉自己所教学段的教材,对小学教材了解不多,他们常常以问题为导向,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总结能力、观察能力以及合作能力,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节奏。
四是结果到过程的转变。小学阶段数学注重考察理解能力与计算能力,更为看中答题的结果,对解题步骤要求不严格。升入初中后,除选择题和填空题外,后边的大题更注重考察答题过程而非最终结果。如果学生缺少答题步骤仅仅得出最终结果,将失分很多。
小初数学衔接教学策略
一是经常开展中小衔接活动。小学学校与对口初中要形成互动,秉持教育理念及方式的一致性与连贯性。在小学毕业前夕,多组织开展中小联谊活动。比如,邀请优秀初中生分享进入初中后,在心理调节、各科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经验,让小学生对未来的初中生活做好思想准备;举办家长教育讲座,介绍初中与小学的学习差异,指导家长如何在作业辅导、沟通交流等方面发力,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初中生活;开设小初衔接社团,设置兼具趣味性与启发性课程,如无人机社团、编程社团、科学探索社团等,由初中生带领小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工程素养、创新意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。
二是掌握小初数学内在联系。对于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师而言,只有掌握了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,把握两者间的内在联系,通过梳理结构与内容,找到其中的衔接点、断层点,才能在课堂上更有的放矢。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师应该不定期走进初中数学课堂,聚焦“教什么”“怎么教”“教到什么程度”3个问题,与初中教师组建调研组,通过深化内容学习、把握知识体系逻辑,建立两个学段之间的关联,形成更加适合小初衔接的教学方法。在多种解题方法的转换中,让“小升初”的学生接受初中知识时不感到那么突兀,并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,缓解升学焦虑,实现顺利过渡。
三是侧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。小学高学段教师要逐渐告别低学段“老师讲、学生听”的灌输模式,减少直观道具的使用,从具体教学过渡到抽象教学,使学生从逆向思维通过寻找等量关系转化为正向思维,在此过程中学会总结解题思路。比如说,一家动物园有猴子和大象两种动物共60只,大象的数量是猴子的2/3,那么这个动物园分别有多少只大象和猴子?传统教学办法是将猴子的数量看作单位“1”,大象的数量则是2/3,总数为1+2/3=5/3,因此60除以5/3等于36,这就是猴子的数量,大象的数量则为24只。小初衔接教法则采用方程式,假设猴子有x只,大象则有2x/3只,总数则为x+2x/3=5x/3=60,由此得出x=36,那大象有24只。通过对比,让学生认识到计算过程完全一样,但思维方式确实不一样,进而为初中系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打下坚实基础。
四是引导养成规范解题习惯。初中数学对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和完整性要求更高,在小学高学段教学中,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至关重要。高学段教师也要将小学中常见的结果导向,逐渐过渡为过程导向,引导学生在解题中书写完整的答题步骤,同时在后续检验中,将答案带入原题,检查是否合理正确,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,告别“猜”和“蒙”,从而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更为复杂的数学题。
综上所述,小学高学段教师要聚焦小初数学衔接过程中的关键痛点与难点,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,逐渐打通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知识壁垒,摒弃传统教学方法,培养学生逻辑推理、实际应用能力,让学生以更从容自信的姿态迎接初中数学学习挑战,为后续数学学科的深度学习与能力进阶奠定坚实基础。
(作者单位:济南市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)
卓信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